萨沙历史上的今天: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始末线上配资平台官网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界迎来了一项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首个完整的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化石,即著名的“北京猿人”。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空白,也为东亚地区的人类起源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剩余84%周口店遗址的早期探索
早在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奥托·师丹斯基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偶然发现了一些远古动物化石。经过初步鉴定,这些化石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于是从1927年起,中国与西方学者联合展开了系统性发掘。然而,最初的挖掘工作进展缓慢,尽管出土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但始终未能找到古人类遗骸的明确证据。
裴文中的偶然机遇与不懈努力
1929年,年仅25岁的裴文中被任命为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的负责人。他原本并非考古科班出身——1927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恰逢北伐战争爆发,全国陷入动荡,裴文中一度失业,甚至“流落北平,穷困已极”。所幸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慧眼识才,将他安排到周口店团队,最初仅负责辅助性工作。
面对陌生的古生物学领域,裴文中以惊人的毅力自学补课。他废寝忘食地研读专业书籍,甚至闹出“修鞋却把鞋弄丢”的趣事。然而,长期的挖掘工作毫无突破,团队士气低迷。直到1929年12月,冬季停工前夕,裴文中坚持多挖两天,最终在昏暗的洞穴中,借助烛光发现了那颗改变历史的头盖骨。他激动地喊道:“这是什么?是人头!”
北京猿人的科学意义
北京猿人(学名“直立人”)生活在约68万至80万年前,兼具猿类与现代人的特征:脑容量约为现代人的74%,能直立行走、制造石器并使用火。这一发现证实了东亚地区存在早期人类活动,为“人类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进化说”的学术争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然而,北京猿人是否直接演化为现代东亚人仍存争议。1987年,部分学者提出“非洲替代论”,认为现代人类均源自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而北京猿人可能早已灭绝。但以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为代表的学者则主张“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认为东亚人类演化具有本土基础,北京猿人可能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之一。
头盖骨的离奇失踪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保护国宝,国民政府决定将头盖骨移交美国暂存。然而,运送途中日军偷袭珍珠港,负责押运的美军军医弗利被俘,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透露,头盖骨可能随日军“阿波丸”号沉没于台湾海峡。尽管中国组织打捞,却仅发现锡、橡胶等物资,头盖骨疑似被毁。
裴文中的学术与风骨
发现头盖骨后,裴文中赴法深造,归国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抗战期间,他拒绝与日伪合作,一度被捕受酷刑,出狱时年仅40岁却已满头白发。新中国成立后,他倾囊捐赠毕生珍藏的图书与标本,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晚年仍坚持田野考察,留下“把75岁当57岁过”的励志名言。
结语
北京猿人的发现是人类学史上的里程碑,而其背后更值得铭记的,是裴文中等学者坚守学术、不畏艰险的精神。无论人类起源的谜题如何解答,这种精神始终是文明进步的基石。
发布于:天津市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