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银川股票配资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开展“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家庭有需求、社区有基础、政策有支持,具备了老幼共托融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尽管先行实践出现融合浅、推广慢等问题,但应站在全局、发展角度理性分析问题,并探寻突破路径。
开展“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意义
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原本是分别针对老年人和婴幼儿差异化需求的制度设计,多年来一直是各自独立运行、分类分群保障的。之所以提出“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发展思路,是因为养老托育服务体系运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受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影响,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一老一小”服务亟需提速扩容、提质升级、系统集成发展。理论上讲,“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具有多重社会效益,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双职工家庭参与意愿更强。
一是节约社会照料成本。“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可改变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分割而治、独立发展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实施一揽子解决方案,让“一老一小”共享社区活动空间、医疗健康设施和照料服务人员,推动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展开剩余81%二是提升老幼照料服务效率。通过提炼、整合老年人和婴幼儿的共性需求,将有限的养老托育服务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分配、高效整合,为 “一老一小”提供更为精准、全面、便利的照料服务,推动普惠型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有效满足老幼双方共性需求。“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能满足老年人和婴幼儿在情感陪伴、学习成长等方面的需求,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代际共融。
四是减少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双职工家庭减轻负担,提供照料服务便利,一体化解决“顾老+看小”面临的人力短缺和成本增加的现实难题,弥补家庭代际支持的不足,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众对“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不高。“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目前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上有老、下有小”的双职工家庭虽然有较高的需求,但不少家庭持观望态度,担心服务效果不好、费用过高。部分公众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多疑虑,尤其是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照料服务的质量与有效性、老幼互动环境的安全性等存在较大顾虑。
二是“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对象的覆盖范围有限,服务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服务对象以传统福利对象为主,城乡特困老年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外的社会老年人和儿童难以享受到养老托育服务。社区养老托育机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普惠性服务供给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服务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服务设施过度使用与闲置浪费并存,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和托育服务体系发展的整体协同度不高,多元主体共治合力尚未充分激发。养老服务体系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程度优于托育服务体系,二者在社区的服务资源难以统筹,尤其是部分主体的合作意识不强。如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属等群体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深度参与;环境资源限制以及养老托育服务业投入成本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导致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
四是“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当前“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实践,多是对活动空间简单整合,在休闲娱乐、生活常识教育等服务领域仅开展浅层合作与短期互动,缺乏专业化设计,致使代际互助交流有限。
五是“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相关政策不完善。“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面临诸多障碍,服务流程的规范性有待提升。一方面,社区养老托育机构在用地保障、存量资源整合和审批政策落实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同时,还面临场地设施不足、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周期长、融资难等瓶颈问题。另一方面,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各方对“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标准、流程、资格认定等认识模糊、执行无章法。
“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健康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总体发展思路
从供需适配视角,聚焦“一老一小”及其家庭需求,一体化设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探索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和一站式服务场景,实现“一老一小”公共活动空间的聚合、服务设施的共用、社区资源的共享和共性需求的集中满足,深入推进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从整体性治理视角,重点补齐托育服务体系短板,扩大以家庭需求为中心的高品质、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项目的“互联共享”设计,通过活动空间布局优化、多重资源有效链接、多元主体供给优势互补、数字智慧技术支持等举措,推动全域资源整合。从家庭赋能视角,着力满足“一老一小”服务需求,通过发展型养老托育政策支持再家庭化,帮助家庭提升养老托育功能,聚焦家庭发展能力建设,推动代际互助与和谐共存。
(二)当前应对策略
一是加大养老托育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优化养老托育行业制度环境,建立正向激励和利益保障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动力,提升市场主体投融资能力,全力打造全龄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对代际共融理念和“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的认同度。
二是打破养老托育服务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协调机制,提升养老托育服务整体水平。通过细化、压实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的权责,联动卫生健康、民政、教育、妇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统一指挥、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参与主体在“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中深化协作配合。
三是完善“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制度设计。制定“一老一小”社区融养照料服务规范标准,重点探索建立老幼融养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价格标准、行业准入标准,完善服务政策和行业监管法规。
四是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或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专门人才。针对幼师面临职业转型的实际,主动与相关养老托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老幼结合服务”课程体系,培育“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持续提升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六是优化发展型养老托育服务政策。从家庭需求出发,将家庭友好和增能理念融入养老托育服务政策设计,破解养老服务体系与托育服务体系各自独立发展、水平不一的困境。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重要抓手,从住房保障、就业支持、教育减负等方面为家庭功能的发挥提供制度支撑,强化家庭主体责任,促进家庭支持政策与其他公共服务政策衔接,全面提升家庭照料能力。
本文系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22MS07019)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银川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